博链财经

平安银行邓俊毅:联姻物联网 银行区块链场景应用扩容提速

boliancaijing 2020-01-11 10:23 2371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只是技术层面而非管理层面。

随着数字化建设步伐推进,区块链进入跨越发展期。2019年下半年以来,各项区块链相关指导政策迭出。业内分析认为,在物联网、AI、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区块链在金融、民生、政务等场景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供应链金融解决的是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传导问题。目前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联合各方参与主体构建联盟链的形式,利用分布式记账与智能合约技术,为各参与方提供可信协作平台,支持多层级信用传递,实现融资业务场景增信。区块链确保链上行为的不可篡改和可授权的共享,但要实现上链数据的可信,需要区块链与物联网、大数据、AI的结合,进行交叉验证,同时也可支持数据溯源,这将是未来区块链实践的重要趋势。”平安银行战略发展中心高级项目总监邓俊毅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去中心化联盟机制

《中国经营报》: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场景应用的业务模式上呈现哪些新的特点?未来将有哪些变化和趋势?

邓俊毅:区块链解决的是信任问题,是定位在弱信任关系主体之间信用背书、传导以及自证清白的工具,核心在于价值的可信流通,但并非所有场景都适合上链,需要先对业务场景进行分析,从信用机制、生态模式、业务场景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已经具备强势信任关系的主体内部不需要上区块链。

从落地模式来看,去中心化的联盟机制是目前各商业银行区块链业务应用的重要形式。区块链在金融场景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联盟链形式:一是有牵头方发起的联盟,由牵头方主导制定联盟治理机制;二是各参与方是对等的联盟成员,这种模式下各参与主体需要共同协商出台一个治理机制。

2019年以来,受政策推动和数字化建设迅速推进的影响,各领域对区块链技术的场景化应用探索备受关注。尤其在金融领域,从多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跨境业务、生态的融合等领域发挥的作用凸显。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在跨境金融业务的应用更加广泛。以跨境支付为例,传统的跨境转账业务需要经过SWIFT组织的报文传送系统实现,一般需要一到两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结算,时间长且成本高。借助区块链技术,具有相互认可资质的信用主体之间通过建立联盟链,将交易数据上链,可解决国际银行间交易、对账、清算等重大难题。

此外,跨银行之间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成为目前传统金融机构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重点场景之一。像大额存单这类资产,以前如果有提前变现需求大多是通过银行内部系统处理,或联合第三方半线上实现收益权转让,存在信息不透明、难以穿透业务全流程等问题。现在平安银行正在与几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规划共建基于区块链的跨行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跨行金融资产交易的透明度和穿透性,增强金融资产转让的流通性和市场活跃度,确保资产安全和资金安全。

政务方面,平安银行还与部分地方法院联合进行了智慧法院建设的相关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创新企业破产清收模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该模式将债务方、债权人、破产管理人、托管银行、法院等各主体机构纳入统一的区块链平台上,制定各方认可的共识机制和表决机制,按照资产清算、清偿顺序等规定,一旦条件触发,链内相关参与主体可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进行资金划扣清算。这种模式,可将原来需要几年的处置进程压缩到短期内完成,大大提升破产资产的处置效率。

《中国经营报》:作为区块链应用的重要内容,未来数字货币的落地将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哪些影响?

邓俊毅:随着数字化建设加速,我国正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区块链为主要候选技术的数字货币将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趋势,现已有多个国家启动数字货币研发。我国央行于2014年就已启动数字货币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并已启动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在深圳、苏州等城市的试点准备工作。

与其他数字货币相比,中国的数字货币绑定的是人民币,具有法偿性,其功能和属性与现有的人民币纸币相似,只是形态为数字化,是法定货币的一种补充,可以在支付过程中推进货币更好地流转。

银行作为主要金融服务机构,未来将承担着数字货币账户管理、支付结算等系统维护职能。现在各商业银行也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只是技术层面而非管理层面,这也意味着数字货币运行中必须强化央行的统一监管。

区块链+物联网是未来趋势

《中国经营报》: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是现阶段金融机构主要目标。区块链技术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

邓俊毅:机构主体建立联盟链、实现数据合规共享的同时,与物联网、AI、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融合也是目前传统金融机构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授信业务的重中之重。

供应链金融并不是新兴的业务,但随着区块链和物联网的结合,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痛点得以纾解,供应链金融呈现新的活力和热点。

众所周知,上下游产业链中,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有两个特点:一是直接渠道多,二是间接层级多。这些上下游大多有应收账款融资或预付款融资需求。原来没有物联网和区块链的模式下,银行无法对抵质押资产和资金流转进行闭环监控,特别是涉及到下游预付款动产质押和多层级还款能力评估缺乏有效风控模型,因此不太敢向无核心企业背书的上下游企业授信,进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之一。

借助区块链技术,银行将核心企业与多层级上下游企业纳入统一的区块链平台,实现三流合一及实时共享,同时支持应收账款在链平台上的自由流转、拆分。同时,借助物联网技术,通过在货场安装智能视频和传感器、在运输中利用GPS和摄像头、在仓库部署智能分拣等手段,对链平台上参与主体的抵质押货物进行实时联网监控,即使上下游企业自身主体信用评级数据不充分,企业也可以基于物联网闭环监控的场景实现业务增信,缓解中小企业实体经济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不过,区块链增信场景不是单一技术工具的运用,除了物联网接入以外,还需要与AI、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合力才能发挥作用。比如,物联网获取的数据包括ERP、WMS、TMS、工业设备等结构化数据,和来源于视频采集、音频采集的非结构化数据。我们需要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建立不同数据来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和校验机制,借助AI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解析处理,最终建立资产评估、风险预警等数学模型,一旦仓储或物流监控情况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明显变化便可触发预警规则,及时通知监管人员跟进处置。这些仅靠人工手段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经营报》:从行业现状来看,目前区块链在场景应用领域实践还存在哪些痛点和挑战?

邓俊毅:区块链的本质是基于分布式记账和智能合约,实现参与主体之间数据共享,并保证链上行为数据可信和不可篡改,提升成员之间的信任度。

在链上行为数据不可抵赖的同时,如何保证上链的数据真实并做到账实相符?关键还是要实现要与物联网、AI、大数据的有效融合,保证交易数据的可验证、可追溯、可跟踪。更多数据佐证下的交叉验证更可信,这也意味着要尽可能让各个相关主体都要参与进来,形成更大的联盟链,并在可信的环境下做授权的访问和加密后的使用,以确保数据的开放共享一定是基于合法合规、安全可控的前提。

联盟链各个主体之间,最大的问题在于数据的隐私保护。数据主权归属?上链的数据谁有权使用?如何使用?这都涉及区块链的治理问题,需要落地合理的治理制度。联盟链必须强化区块链的治理能力,各参与主体要提前协商沟通达成一致,明确各自角色的权利、职责和义务。

除治理层面外,区块链领域也面临技术安全性问题。一直以来区块链过度依赖密码学,并非绝对安全,需要通过多维度考量实现立体的动态安全链路防护。

高并发下如何提升交易性能一直是区块链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交易并发响应能力和延时处理能力。强调高并发忽略处理时效会影响客户体验,反之则影响并发响应。目前在业界各方努力下,已经有一些解决方向和方案,比如闪电网络、分片分层、隔离验证、侧链技术以及智能合约优化等手段。但需要看到,区块链在单链扩展性和多链互通性上还没有特别完美的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秦玉芳

声明: 博链财经网站和App所发布的内容,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微信公众号:boliancaijing。

boliancaijing

财经视角,解读区块链。

1504 篇 作品
382W 总阅读量